08
从无到有打造阿里巴巴旺铺营销产品
刘伟 刘伟
造节项目背景
在18年财年对大促进行了深度整合,致力于利用大促项目融合实现整体联动拉动老买卖关系,并希望卖家可以通过平台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老买家,无后顾之忧的实现线下老买家线上化消费,更大化的用大促维系老买卖关系。这样的项目背景下,在和业务方、产品和技术的多次会议聚焦,结合大促核心诉求,从卖家入手,通过卖家撬动买家。
旺铺营销频道&2.旺铺自营销产品
不同于天猫淘宝C类用户,B类卖家整体营销手段匮乏,大部分具备一定实力的B类卖家,没有能力或意识去配合大促进行装修店铺。无法借力大促去营销自己获得更多的潜在商机。而旺铺是最接近商家的优质途径,从旺铺入手在进行构想方案的时候,我们的核心是:针对用户需求,从提供基础平台服务,向更人性化的软性创意营销服务转型。
Part1:旺铺营销频道
旺铺营销全新频道的诞生,目的在于独立打造卖家店铺大促销售场景。更精准的把大促期间的店铺活动内容高效的集合于一起,引爆店铺营销价值点。在活动频道中,不仅将大促氛围强化到极致,更有针对性的增加了适用于大促需求营销模块。
1-2
.为了服务创意初衷,通过对全部可调用的模块反复推敲,最后确立了页面组合的四大类组件:营销类组件、内容组件、互动分享类组件和分流组件。这四大类组件针对每次营销活动不同的诉求进行合理组合。 2.经过三次大促的积累,页面结构已规范化,让用户在浏览页面的过程中,可以有目的性的引导用户行为。
1-3
抱着去创造一款营销产品并可迭代的视角进行项目推进,在3次全站S级大促和一次行业A++级大促的打磨下,频道内的模块已近80%以上稳定为可复用模块,可满足常规大促多变的需求 。
12
旺铺自营销产品
在开始说自营销工具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自营销的意义,现在市面上的营销大概分4大类:1.产品没有故事,营销也没有故事 2.产品没有故事,营销编了一个故事 3.产品有故事,但是营销没有故事 4.产品有故事,营销把它的故事描述的更生动丰满。商家最终想达到的结果肯定是最后一个,我们提供的自营销服务,目的就是在大促的场景下,提供商家一种低成本自主能力,把自己的商品通过多方式(图片&H5)多渠道(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营销,创造更高的品牌价值和交易价值。
t-1
反过来看对于营销设计来说,这个营销的手段是为了增益传播,以前营销目标和路径很简单——从品牌认知到销售体系的构建,到最后用户购买,营销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线上传播媒介市场的旺盛,上述说的营销目标就变的狭隘,而用户购买之后的关系维系,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新内容!所以我们营销的任务,不仅仅只是传播,更要连接用户,通过好的内容产品服务,让卖家和1688连接,卖家与买家连接,并让这种连接更加紧密。
1-13
之前所有的营销场景都是基于大平台,例如1688就是场景本身,但是现在随着整个互联网变的越来越小,越来越个性化,用户逐渐取代了平台变成了场景,旺铺自营销产品是去突破平台场景局限的一种尝试,平台不仅需要知名度,更需要与使用者(买卖家群体)生活场景进行转化,创造更多的有效场景去营销品牌和活动,可以在用户私域的场景中引导线下交易的买家转向线上交易。
在大促的迭代中,细分营销内容并进行实现,满足更多需求。用户思维主要分三部分:
A人性化:用户思维是给予特定用户,直接体现对用户的关怀、有爱、信任、尊重及成就等人性元素。 B个性化: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不在局限于大众化需求。 C多元化:从多个层面,以多种形态来满足用户需求。 如何去多角度多场景的满足用人性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自营消需求?
我们通过3次大促的功能迭代,实现了营销(广告类)图片自营销功能实现、选品类图片分享自营销功能实现、互动H5分享自营销功能实现。
1-4
11
尾声
营销环境的移动化、碎片化,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我们的用户其他更为广阔的移动社交圈。为此我们更需要全渠道全触点的营销方式。“旺铺营销”作为一个产品,除了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还要考虑商业的可持续、用户需求、技术支撑、可行性、商业可持续性缺一不可。从一个小板块,开始一点点的引导,再从这个小产品引导用户进入到某种状态,培养某种使用习惯。当和用户的黏性培养起来之后,就会行为用户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荐,之后旺铺营销会像更个性化,更具创造性的方向不断探索,让创意营销和用户真正的需求紧密结合,让我们的设计更具价值。
7-1
这个方法能让LOGO更有个性
徐燕 徐燕
很多设计师做品牌设计,会把较多精力放在LOGO设计上,却很少有人去认真设计一款辅助图形。其实一个好的辅助图形能给品牌加分不少,它可以让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丰富品牌的传播,强化品牌和企业形象。
首先来看两张图,第一眼其实很难辨别出来这2辆车来自于哪2个汽车品牌。或者第一眼看出来是路虎和陆风,但是不知道哪辆是路虎哪辆是陆风,是否有同感?
26
看到正面之后,我们看到LOGO和一些差异化的设计,以及一些辅助元素的露出之后才能轻易识别出来。
3
这就是视觉无差异化造成的品牌识别混乱。那么决定视觉差异化的元素有哪些呢?大体上可分别为LOGO、颜色、造型、字体、辅助图形等等一些元素。今天探讨的重点就是辅助图形。
一、什么是辅助图形
辅助图形,是VI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丰富品牌的传播、强化品牌和企业形象,使其产品与竞品更具差异化。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辅助图形——纹身,它有好看的,也有不好看的,以下两个可能还算好看的。
2-3
但有一些就是比较失败的案例了,虽然有性格,但如果用不好,它将会显得很糟糕
7
所以,辅助图形它应该是,量身定做、有美感、有个性、有含义的。
另外,如果把人当成产品来看待的话。那么我们穿的衣服就是辅助图形,比如你今天穿红的,明天穿绿的,后天穿个小碎花。衣服就成了辅助人的元素了。
我们也常常看到娱乐圈的明星们为了比美争艳而恰巧撞衫。其实明星们并不想撞衫,她们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谁都不愿意自己像谁。
t2-5
但是在产品设计里,我们常常看到撞衫的产品,甚至有些产品是故意撞衫。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12
我们再来看这几个撞衫的产品,其实不说名字真的傻傻分不清楚,如果同时安装了它们,还会常常点错。
所以个人认为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避免撞衫。辅助图形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o 有含义:每一个设计都要有它贴题的意义,不能无中生有。 o 有性格:它是属于活泼的?可爱的?还是什么性格?要提前设定好。 o 有美感:如果不好看,说的再好听也是烂泥扶不上墙。 o 非通用:它是量身定做的产物,而不是到处可以使用的。
二、辅助图形的常见问题
1. 辅助图形的3种层次,在做品牌设计的过程当中,辅助图形一般有以下三大阶段。 o 初中级设计师,通常是直接使用素材,就像一个走模仿路线的演员,只会模仿,没有自己的风格形象。 o 高级设计师,掌握了一些经验和理论,能独立完成创作。在业内得到行业的认可或者奖项,这个属于高级设计师。 o 资深设计师,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精品。这种态度就是资深设计师。
15
有辅助图形和没有辅助图形有什么区别呢?如:网易七鱼官网。没有辅助图形的模块好像很干净,有辅助图形的好像复杂些。干净是没错,但会像没做完的东西,设计的完整性不够,同时也缺乏一些氛围。
18
再如:网易易盾,在同一个页面上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辅助图形,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和做法。然后我们做了一个改版,把网易七鱼的那套辅助图形用在这里,美感上也没问题,但之前我们讲过辅助图形有个特点就是「非通用」,不能串用,所以这样也是不可行的。因为串用了以后又变成撞衫了,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产品还是需要有它的独特性,辅助图形也要有差异化,针对网易易盾量身定制了全新的辅助图形。如下:
11
不过当你在思考手势交互的时候,别忘了搭配相应的触觉反馈。在我们日常使用移动端设备的过程中,常常会借用震动和力反馈来强化交互体验。而这种触感的设计,精髓在于尽量微妙一点,确保能让用户感知到反馈,又不会太过吸引人注意。触摸界面越来越多,用户是期望从中获得积极响应的。
三、优秀辅助图形展示
1、韩国电商品牌「11街」在箭头上做了延展,在LOGO基础上延伸出了辅助图形。英文、韩文、中文都做了适配。个性鲜明、造型特征明显,容易识别,同时具备设计感。
t2-6
辅助图形设计需要注意的5个问题: o 形式感:是否过于呆板、过于普通? o 美感:是否缺乏设计感,比如造形、轮廓、配色都有美感吗? o 统一:是否过于凌乱? o 不喧宾夺主:辅助图形只是辅助,平辅使用时不能过于明显。 o 可用性强:它能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组合吗?比如,独立使用时,平辅使用时,或是与LOGO结合时都可以和谐使用吗?
四、如何设计辅助图形
1. 局部应用法 直接沿用LOGO图形的某个局部,如天猫。2. 拆分组合法 将LOGO的元素进行拆分组合,应用于相关延展设计。 3. 联想发散法 有些LOGO很难从图形延展出辅助图形,所以要从产品本身去联想发散设计思路,把联想到的内容都先记下来,取一个最靠谱最容易实现的。如七鱼:采用了「水波」这个元素来进行设计,成为网易七鱼这款产品的辅助图形。
t2-10
设计辅助图形的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 o 明确设计方向:产品特征、服务范围、产品功能是什么? o 提取关键词:进行相关的联想,最后提取有效的、有意义的关键词进行设计。 o 图形设计:避免出现LOW的感觉,学会分寸拿捏,考虑可用性。 o 图形应用场景设计:设计好的辅助图形要进行场景试用包装一下,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提升用户体验的7大微交互
孙蕊 孙蕊
先分享几个生活细节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人格化: 场景一: 你正喝着饮料唱着歌,走着走着自己瞎了眼被桌角绊了一下,饮料撒一地,你恼羞成怒对着桌腿就是一顿踹。 场景二: 你下班回到家,家里的肥猫懒洋洋对着你「喵」了一声,意思可能是一句「铲屎的」,但你的心化了似的把它抱起来说「哎呀,知道宝宝想妈妈了,妈妈也想你」。
两个例子有个共同点:我们不自觉把故事对象拟人化了。这是为什么? 引用“人类总是想把事物拟人化,把人类的情感和信仰投射到所有事物上。——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 原来这是源自人类自我倾向机制,往大了说,世界文学就是人学的研究,任何艺术都是反映人的思想品味。
一、无处不在的品牌人格化
所以在商业世界里也是利用这个心理机制,所以会有品牌logo,slogan,产品包装,形象代言人,吉祥物形象等,所有这些都一致的为自家品牌传达出一个富有个性的正面人格形象,并存在于用户心中。比如看到娃哈哈纯净水就想到王力宏,看到阿里巴巴就想到马云等等,马爸爸越发高端的商业教父形象某种意义上也提升了阿里品牌在用户心中的人格。
simg-8
二、产品同样需要人格
品牌如此,产品亦如此,也就是产品人格化。为什么要赋予产品人格?当下以及未来,人类需求已然进入马斯洛需求第二层级:情感需求。人机交互即人机交流,冰冷机器没有情感,何来交流?所以需要情感化设计产品,也就是赋予产品人格,这样才能和用户产生情感共鸣。 引用“机器确实应该具备并且能够展现情感,让我们更好的与其互动。拟人化的回应可以给产品使用者带来极大的欢乐和喜悦。——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 让我们聚焦于当下几个互联网产品看看都呈现出哪种人格。 微信——非常得力个人助理,成熟稳重、办事高效,每天处理我的访客和信息事务,非常值得信赖和依靠。这些人格化印象从何而来的?成熟稳重体现在整体视觉风格,区别于QQ的跳跃活力,所以年轻人或许觉得略死板,这就是产品定位和品牌战略了。包括每次迭代更新都很细微,这都是成熟稳重值得信赖的人格体现,办事高效显然就是微信使用下来的感受,也就是交互体系。
uu
三、如何用设计赋予产品人格
说了这么多应该解释清楚人格化是怎么一回事儿了,接下来聊聊如何用设计赋予产品人格,算是给产品设计多一种思考的方式。 在人格化产品之前先弄清楚一个问题:应该赋予它怎样一个人格?这就需要从最初的产品战略、市场定位,以及使用场景和受众人群来分析,也就是五维分析法。得出一系列信息后从中发散提炼出产品应该具备并展现的人格词汇,进行产品人格画像(有别于用户画像,用户画像是对目标用户分析出的虚拟人物)。 今天主要拿一款企业福利产品来具体讨论,通过分析得出一些信息:这是一款集结企业福利健康关怀和协同办公的功能聚合型产品,供企业员工使用,大部分使用场景在公司,并且工作过程或间隙时使用。通过这些信息提炼出相关人格词汇:多职能,高效,关怀,专业,靠谱。这其实就是优秀office boy的形象写照,也很契合企业用户使用场景。 确定人格特征以后,以此为核心赋予产品人格化设计,也就是情感化设计,用设计手段从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面将人格特征映射到产品上。
yy-6
1. 本能层 即产品的外观,用户接触产品时的第一印象。男人喜欢美女,女人喜欢帅哥,美食讲究色香味,摆盘就是第一层的「色」。喜欢好看的东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且人类通常会觉得有吸引力的东西会更好用。因为好看的产品会给用户带来正面情绪,而正面情绪会让人忽略使用过程的一些瑕疵 。 引用“吸引力激起了积极正面的情感,使得心理过程更富有创造性,更能容忍轻微的困难。——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 所以商家很「聪明」的把产品外观设计的符合用户内心需要的那种好看的形象。比如越野车设计通常都线条硬朗,直棱直角风格,造型语意模仿了硬汉肌肉男特征,健壮胸肌,硬朗线条,轮廓分明,以及这类人群直爽性格特征等等,赋予这样的人格会给予用户极大安全感,仿佛可以克服一切严苛的路况。
yy-9
回到前面的企业福利产品设计,本能层也就是视觉风格,体现在颜色,页面质感,元素形态,配图风格,字体等等。每一个视觉元素都有自己的情感,不同元素的组合搭配也会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拿icon来举例子:
yy-10
当然实色图标,线性图标,粗线形图标等等风格都有各自的人格情绪在此就不深入讨论。通过前面的核心词汇可以引申出相对具象的视觉语言(结合情绪板帮助联想)。
yy-11
视觉语言一开始不必要太过细节,以免限制创意发挥。到此,一个打理干净、西装革履、低调稳健的office boy正面带微笑向我们走来。
2. 行为层 即产品的效用和交互体验,也就是通常说的功能和体验层面。行为层设计之于椅子要坐的舒服;之于剃须刀要刮的快速干净;之于雨伞要轻便坚固等,当然这些显性功能需求容易完善,难的是挖掘并满足用户隐性需求。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莫过于苹果产品,iPhone能做到当今全球的影响力,主要靠的不是产品外观,而是iOS系统带来的完美体验,彻底告别功能机时代,也因为行为层的超凡表现直接影响了品牌在反思层的影响力。 可见创新体验给产品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但创新不易,当下更多的是改进。设计师需要善于观察用户行为,发现行为痛点,挖掘潜在需求。常规说来一套流程就是用研访谈+观察行为——主次人物模型——分析使用场景+竞品分析——确定内容/功能需求——确定概念模型+信息架构+流程——交互原型。 回到前面的企业福利产品,原型基本采用了常规的tab标签式交互框架,首页采用了图标入口导航+卡片信息流样式。那么需要在现有常规的交互模式下去优化改进体验,尽可能赋予其人格特质给用户带来正面情绪。 文案风格。这是产品和用户交流最基本层面,见文如见人,说话风格直接体现人格特征。所以企业产品的文案力求言简意赅,但要符合口语习惯,避免过于机械冷漠。 操作前可预知,操作时有反馈,操作后可撤销。这些即是交互原则,同样符合人格特征。比如人与人之间沟通,尤其是专业的,他会一开始清楚的告诉你这件事大概分哪几步、找哪些人等,这就是可预知原则,比如淘宝分步注册表单页就是利用这一原则。
yy-13
我们通常都不喜欢那种对他说了半天没有半点反应的同事,随时积极给予语言、表情或者动作反馈的人比较受欢迎,这是尊重对方以及专注的表现。对于产品也是,用户任何操作都应给予反馈机制,代表时刻工作中,尊重用户。比如loading动画,虽然网络不好是个现实问题,但产品不可以毫无作为,时刻给予用户正面情绪,缓解焦虑,打发等待时间。以及表单页面输入信息及时验证反馈等都可提升用户满意度。
11123
反馈形式不光视觉,充分利用人的感知,比如淘宝购物成功利用听觉反馈;敲击虚拟键盘利用震动触感反馈等。操作后可撤销原则在协同办公应用里很常见也很需要,不再赘述。 适当的转场动效。良好的沟通一定是流畅的,如水般流动,用在产品里就叫flow体验。那么在视觉上也要配合流感觉,任何操作和转场尽量用动画效果衔接,显得页面更生动,更有活力。但始终要明白动效的实质作用,配合提升流程体验和效率,切不可喧宾夺主。
9999
3. 反思层 大致关乎自我形象,自我感觉,记忆层面。反思层受周围环境,种族文化、人际关系等种种元素共同作用对产品形成的反思。 赤身裸体下每个人都一样,但穿上衣服做好发型戴上饰品,有的长发皮衣铆钉摇滚范儿;有的发箍眼镜素色棉麻文艺范儿;有的AJ supreme 三叶草加持潮人范儿,这就是人靠衣装。一个人内心的自我形象直接投射在了周围物件上。前面越野车例子同样,为什么男人喜欢吉普越野车,因为车身上的某些特质和男人内心想要体现的自我形象(man、酷、直爽、安全感、不畏艰难、居高临下)产生了共鸣。所以个人喜好的本质是内心自我形象、社会地位的反应。自我感觉包含成就感,炫耀感,自豪感,受尊重感等等。比如在潮流时尚界,充分利用反思层影响,完全的情绪消费。一双鞋,只需要一个时尚巨咖开始穿,一众小明星跟风穿,立马就成了潮流,大街小巷潮男潮女们争相模仿,获得的炫耀感、满足感足以掩盖这双鞋本身笨重丑陋臃肿等缺陷。
889
白酒行业几乎所有品牌都在大谈古典、文化、底蕴,而江小白却另辟蹊径,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平凡青年,他说的每句话都精准击中了当下青年内心最柔软那一块,情感共鸣,内心满足,继而用户对产品产生移情。 最好吃的菜是妈妈烧的菜,最美的风景莫过于故乡,人总是喜欢能唤醒回忆的事物。iPhone拍照的「实况功能」便是这方面设计的典范,它保留了当下拍照瞬间的几秒钟的视频。当多年后再回顾这张照片时,这段超短视频便会瞬间把你的思绪拉回当时的情景中,回忆满满。
总结
现如今越来越重视交互设计,设计师不能只盯着产品本身做设计,要把触角延伸到产品周围甚至整个产业,关注完整运转逻辑,以后设计师的职责并不仅仅是产品一个点,而是包括产品在内不同的点组成的一条体验闭环。
理性的设计更有说服力
姚健 姚健
1:Hotmail情感化设计案例
Hotmail 刚推出时反响平平。后来他们在每一封用 Hotmail 发出的邮件末尾签名处,增加了一行附言: “我爱你。 快来 Hotmail 申请你的免费邮箱。 ”( PS: I love you. Get your free E-mail at Hotmail.)这一改动在仅仅几个小时之后,使 Hotmail 的用户注册曲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本无人问津的服务,开始以每天 3000 个新用户的速度增长。Hotmail 在用户间逐渐形成口碑,每封发出的邮件成为了病毒式的广告宣传,被另一个原本就有电子邮件使用习惯的人接收,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放大效应,使用户增长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快。 直至一年半后出售给微软之前,Hotmail的全球用户总量达到了惊人的1200万人——要知道当时全球的网民数量也才不过区区7000万人。
04
2:Facebook博客小挂件
向用户提供带有个人Facebook基本资料的博客小挂件,用户可以将小挂件的代码粘贴到自己的公共主页或者博客上,对外展示炫耀。结果,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挂件每月为Facebook带来了数十亿次展示量、千万次点击量和百万级的注册量。并且,随着用户基数的激增,更多人愿意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贴出小挂件,以争取更多的好友和互动。如果第一个案例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的话,第二个案例就相对容易理解。即:通过设计满足用户潜在诉求的情感共鸣。Hotmail通过一句情感独白让发送邮件从冷冰冰的工具变成用户情感之间的交流,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脱颖而出;Facebook则通过头像挂件解决了新用户入场之后二度人脉扩张的诉求,试问进入社交软件发现没有好友会是多么的焦虑?即便你的设计再出彩。所以,我认为判断一个科学的体验设计场景标准为:“刚好你有需要,刚好我能满足”。 不同的是Hotmail的案例可能是一次脑爆的结果,而Facebook则是用了6个月之久基于目标链路的用户行为数据诊断、结合业务需求深度剖析得出符合业务增长目标的“待发现用户诉求”,具备很强的科学性。
22
五步设计流程
那么在工作中如何建立科学的机制,在更深层次的产品用户体验设计中体现设计师的自我实现与自我价值?下面我们以 “网易有钱”为例,来讲解下五步设计流程 网易有钱是一款支持自动同步的全资产记账软件。目标定位:白领、骨干、精英用户(以下简称白骨精用户)愿景为年轻的渐富人群提供全方位的资产管理服务。2015.6月正式推出至今,已成为自动记账细分领域的领先者,2017年增长达到150%;下面通过下五步设计流程来满足产品提出的业务需求。
Step1:明确战略目标及短中期业务目标
网易有钱现阶段战略目标: 支持自动同步的全资产记账软件 全资产记账:全资产记账除了需要登记资产账户的余额之外,也登记资产账户的变动和交易情况。如xx股票账户个股购买时间、金额、区间涨跌幅、持仓补仓、交易及收益情况等为一个全资产链路。 自动同步:即用户添加资产后、如房贷:后续的记录及剩余贷款金额和还款日期等事情交给网易有钱来做。
业务目标:
结合AARRR模型,有钱的短期业务目标:获取用户、提高留存、引导传播思考。以上两个目标可以帮助我们锁定设计思考的维度。设计方案能否在满足产品需时更好的服务于用户?这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数据策略模型来定位用户问题及潜在的用户诉求。
7-1
Step2:制定数据维度分析策略模型
Hotmail与Facebook的案例均是Growth Hacking的行为。Growth Hacking 以数据驱动产品增长策略的理念、用户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重要指标的分析都可以让问题定位更聚焦,这非常适合网易有钱,精确的用户行为数据让我们做设计策略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业务目标结合增长策略我们制定如下数据分析维度: 用户动态分析:核心功能用户行为发生了多少次,占比多少。 行为漏斗模型:关键行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的,每一步有多少留存和跳失。 用户活跃度:周期(日、月、季度、年)内用户活跃度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单用户行为分析:用户进入app做了哪些事情,过程如何。
8-1
Step3:数据提取、整理问题
在核心流程上增加全链路埋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模块之间的流量占比(用户行为数据提取),结合策略模型了解每一步流程的点击率、跳失率、转化率做到心中有数。使我们在新增功能设计时可以告诉需求放什么样的方案是合理的。(ps: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需求方不会再说这个字往左一点,放大一点) 例:添加资产流程全链路埋点“添加资产btn—资产选择list—账户登录—成功添加资产账户
tt-1
多维度整理问题,使其更真实精准的反应用户行为。数据观察+用户访谈—— 采用数据提取及访谈的方式—提取7日及30日活跃,观察用户的行为,同时邀请用户访谈双向维度比对得出问题:
数据观察问题分析
SEM渠道来源用户表现出手动记账的趋势,资产卡片的添加数量有限,造成首屏空间的浪费
用户访谈问题整理
手动记账结束后懵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账单,信用卡没有到期还款提醒,造成逾期还款
tt-4
数据观察问题分析
用户需要一款便捷的记账工具,合理兼顾自动记账和手动记账的需求 用户添加资产的意愿不够强烈,首页向用户传递情感不够友好,不止造成空间极大的浪费还传递出冷冰冰的工具感
用户访谈问题的本质
产品在主打自动记账的前提下对手动记账用户不够友好,须提升手动记账用户的权重 产品功能不够完善:如上所示提醒不够及时造成用户逾期还款的不友好体验
tt-5
Step4:寻求资源帮助
善于寻求资源帮助,以上聚焦定位问题的工作穿插了产品、运营、BI、项目管理等不同职能、因此在明确目标之后要积极寻求各职能同学的支持推进数据埋点、用户访谈、数据分析、问题定位等工作
tt-6
Step5:设计方案产出
这一步很关键,设计师需要把上述的流程重新梳理一遍,以数据反馈、用户反馈为基础结合业务目标,制定符合现阶段“引导、提醒的用户诉求及拉新、促活的产品战略”设计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流程中的数据反馈结果,做了如下设计策略
1、用户引导策略:产品功能层面加强添加资产和记账引导,利用有限的空白空间交互告诉用户不止可以添加资产,还可以手动记账。
yi-3
2、事件反馈策略
手动记账结果反馈,在当前页面告诉用户记账结果出入口保持一致,让用户能明确的感知到做了一次成功or失败的操作。
11
3、事件提醒策略:最理想的金融管理产品是类似于银行私人管家的服务,我们根据用户添加的资产账户自动计算入账并提醒雇主每笔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和时间排期避免出现遗忘或逾期的不人性化事件,建立起私人管家的情感化服务做到“刚好你有需要,刚好我能满足”。
yi-4
11344
结论
在不同的时期设计师需要具备不同的思考维度,跳脱纯粹的设计思维以用户体验产品设计思维承担更多的责任,把自己对于设计提升产品价值的思想传播出去,让自己的设计作品有量化支撑的说服力,让不同职能的人员认识到设计的价值。
从产品角度剖析“旅行青蛙”的火爆
李旻华 李旻华
我蛙出去一天了怎么还不回来? 我蛙怎么不出门就知道看书? 我蛙一回来就背着我写信也不让我看。 我蛙你在外面还好吗……
我们日常所说的弹框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所有的对话框、浮层、提示条我们都习惯性的称之为弹框,其实弹框我们可以分为两种:模态弹框和非模态弹框
gi-1
相信最近你们的朋友圈也被这样一只小绿蛙给刷爆了吧。没错,这是最近出现的又一现象级手游,它的名字叫做《旅行青蛙》。 就是这么一只简单的小青蛙,连续两天霸占了朋友圈。在朋友与朋友圈的推荐下,尝试了一下这款被称为佛系游戏的APP,没想到游戏简单到一开始笔者都以为下载了盗版的应用。 那么这款超简单的游戏,是如何成为了继王者农药、吃鸡游戏、跳一跳等游戏之后,变成朋友圈的榜首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客观看待这款游戏。
一. 游戏玩法
这款游戏的游戏规则超简单,简明扼要。就是你养了一只爱旅行(一言不合就出走)的青蛙儿子,看它心情,有时候会远走高飞,有时候又会在家看书写信,而用户只能乖乖的选择等待它的消息。 而游戏场景也是非常简单,只有院子和房间两个场景,用户可以定期割草,可以用来购买粮食。蛙儿子有时候比较宅,可以填充它的行囊,不久它就会外出旅行了,如果长时间不回家的话可以在桌子上放食物,可以催它早点回家。
gi-2
二. 社会背景
这是一款简单至极的游戏,但是它的出现也反映出某些问题,而在用户眼里,这样的游戏,更大程度上映射的是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款简单的游戏,是什么催生了这类型的游戏呢? 这里还不得不提到「治愈系」一词,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让人们开始出现不安、紧张、焦虑等等的情绪问题,加之社会种种矛盾的激化,经济压力的紧张,迫使了一些治愈系类型的诞生。除了治愈系游戏,还有治愈系的动漫产业与影视剧产品。 而反观如今的中国社会,近年来的「晒最后一批18岁」、「90后佛系生活」浪潮等,也突显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所承受的种种压力与不满情绪。在日益发展的热闹都市中,孤独、空虚的精神世界是许多人无处安放与诉说的情感。 有多少人渴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无奈身后是家庭与事业;有多少人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却无奈身后是房贷与车贷。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能够治愈人们心灵,填充某一块空虚之地的产物,必然会成为一种爆款。
6s
三. 火爆原因
一款火爆的产品或游戏,都有其火爆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产品价值与用户需求。没有一款产品是完美的,但是火爆的产品都能够贴近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与痒点,否则产品本身的存在意义又在哪里? 1. 用户诉求 观念吻合 佛系生活的概念,自去年年底在网络突然开始走红,佛系生活已然成为许多人所追求的一种「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其实这种态度与观念并不是十分可取的,说白了不是不争,是争不过,但却是必然存在。由于社会生活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压力,使得一些人开始以「与世无争」的姿态表达自身压抑的不满情绪。 满足感和成就感 朋友圈晒的是什么?其实朋友圈晒的本质是用户自己,这是一种用户想表达自己感受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人本身就是孤独的个体,希望通过他人的认同、社会的认同来达到证明自己的目的,所以这也是所有社交属性平台搭建的基础之一。用户需要得到认同的满足感和被别人称赞的那种成就感。
s4-6
11123
专属感与独一性
这款游戏独特的专属性、特殊性,让用户感觉到了归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青蛙,都有独一无二的爱称,激发越来越多人投身到养蛙行业中,也是养成类游戏吸引用户的特定因素之一。它独特的存在,是否在你心里觉得它是属于你的呢?
gi-4
情感寄托
《旅行青蛙》的成功除了它的萌系和佛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唤醒用户的情感寄托。 它就像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不听话,让身为「父母」的你操碎了心。 你会开心收到它的每一张明信片,开心地领下它带给你的手信,开心地翻阅它的小日记本,每天通过发朋友圈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如同许多公众号所言,这款游戏更像是一面镜子,而我们在看镜子里的自己。
gi-5
朋友圈的病毒式推广
朋友圈的晒蛙行为引起的一系列病毒式效应,有的人可能会因为好奇而下载,有的人则通过朋友圈了解到这个游戏,喜欢上游戏的风格而下载等等,朋友圈可以说是一个最大的免费推广平台了。
d19
总结
从《旅行青蛙》这一手游,我们可以看出一款成功的、优秀的产品,一定是符合某个时代、某个阶段的用户诉求的产物。 要做出一款产品很容易,忽略了用户的价值所在,脱离了用户的真实需求,那么你的产品就注定失败。 可以说,旅行青蛙的走红,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优秀的产品设计,更取决于产品对用户心理、人性等需求的满足。所以无论从产品角度也好,运营角度也好,针对需求的千变万化,有时候需要果断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然别人已经走在社会的前沿,而你可能还在做一款和农药一模一样的游戏……
ZOL第八期UXD月刊
ZOL第八期UXD月刊

从无到有打造旺铺营销类服务产品策略